近年来,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逐渐浮出水面:放弃医保的人数正逐年增加,这一现象不仅关乎个人健康保障,更对整个社会的医疗保障体系构成了挑战,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国家终于出手,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缓解并扭转这一趋势。
放弃医保现象的背后
根据国家医保局公布的《2023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3年底,城乡居民医保的参保人数为96294万人,相比2022年的98349万人,减少了2055万人,这一数据背后,是越来越多人选择放弃医保的现实。
多地农村居民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参保费用的逐年上涨是他们放弃医保的主要原因,河南省沁阳市山王庄镇的郭子峰表示,去年一家六口人缴纳城乡居民医保共花费了2280元,这让他感到“有点贵”,并担心这笔钱如果没有生病就白白浪费了,类似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尤其是年轻人群体,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健康状况良好,无需参保。
国家出手: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长效机制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国家医保局于2024年8月1日印发了《关于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一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层面开始系统性地解决医保参保率下降的问题。
《指导意见》提出了多项创新性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旨在鼓励居民连续参保,提高医保覆盖率,在激励机制方面,《指导意见》明确,对连续参加居民医保满4年的参保人员,之后每连续参保1年,每年可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1000元,这一政策直接针对了居民对于医保“用不上”的担忧,通过提高大病保险的保障水平,增强了医保的吸引力。
《指导意见》还提出了基金零报销的激励机制,当年基金零报销的居民医保参保人员,次年可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这一政策借鉴了商业保险的“奖优罚劣”原则,鼓励居民保持健康,减少医疗支出。
约束机制:设置等待期,强化参保意识
除了激励机制外,《指导意见》还设置了严格的约束机制,以强化居民的参保意识,自2025年起,除新生儿等特殊群体外,对未在居民医保集中参保期参保或未连续参保的人员,将设置参保后固定等待期3个月,未连续参保的,每多断保1年,将在固定等待期基础上再增加1个月的变动等待期,这一政策意味着,连续断缴4年及以上的,修复后的变动等待期不少于3个月,加上原有3个月的固定等待期,至少需要等待6个月才能享受医保报销。
这一约束机制的设立,旨在通过经济手段促使居民按时参保,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也提醒居民医保的重要性,维护个人医保权益。
基层实践与政策展望
在《指导意见》发布之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了城乡居民医保连续参保激励约束机制的探索,四川省巴中市从2021年开始施行连续参保激励政策,通过提高住院报销比例来鼓励居民连续参保,天津市则从2023年开始,对连续参加居民医保的参保人员提高门(急)诊就医最高支付限额。
这些地方的实践为《指导意见》的出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随着《指导意见》的深入实施,预计将有更多地区跟进,形成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政策体系,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全民参保的成果,提高医保制度的可持续性。
放弃医保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居民对于医保制度的疑虑和担忧,也暴露了医保制度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方面的不足,国家出手,通过《指导意见》的发布和实施,为医保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家的努力下,医保制度将更加健全、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为全体居民提供更加坚实的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