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的3月15日,央视“3·15”晚会都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一晚,无数消费者的心声被倾听,众多行业乱象被曝光,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2025年的“3·15”晚会也不例外,晚会以“共铸诚信,提振消费”为主题,揭露了九大行业乱象,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本文将结合晚会曝光的实例和相关数据,深入探讨这些乱象,为消费者提供实用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翻新卫生用品:劣质产品的二次销售
在“3·15”晚会上,位于济宁市梁山县的“梁山希希纸制品有限公司”被曝光销售劣质卫生巾和婴儿纸尿裤,这些产品并非全新生产,而是由知名母婴品牌的残次品、下脚料经过翻新而成,据央视记者调查,该公司以每吨260元到1400元不等的价格,从纸尿裤和卫生巾生产厂家购买原本应销毁的残次品、下脚料等生产垃圾,再经过简单加工后,以每吨高达七八千元的价格重新在市场上倒卖,这些翻新品不仅质量低劣,还存在严重的卫生问题,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实例分析:在记者的调查中,有采购商前来采购好之、米菲、Babycare等品牌的婴儿纸尿裤,以及“二等品”的自由点品牌女性安睡裤,这些产品经过翻新后,摇身一变成了“全新”产品,再次流入市场进行销售。
解决方案:消费者在购买卫生用品时,应选择正规渠道和知名品牌,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产品,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卫生用品生产企业的监管,严厉打击翻新销售劣质产品的行为。
一次性内裤:徒手制作且不灭菌
晚会还曝光了商丘市多家服饰加工企业生产的一次性内裤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这些内裤不仅材质货不对板,甚至不进行灭菌处理,在记者的调查中,发现一些厂家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徒手制作内裤,且工作环境脏乱不堪,生产好的内裤被随意堆放。
实例分析:在梦阳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工人正在徒手制作一次性内裤,随意堆放的布料旁还堆着垃圾杂物,在健芝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记者发现该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内裤也存在不灭菌的问题,为了控制成本,部分产品不进行杀菌消毒。
解决方案:消费者在购买一次性内裤时,应选择有正规生产资质和良好口碑的品牌,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一次性内裤生产企业的监管,确保产品符合卫生标准和安全要求。
维修刺客:高价维修费背后的套路
“3·15”晚会还曝光了啄木鸟家庭维修平台存在的维修刺客问题,该平台上的维修人员经常会因为报价过低受到公司上级的批评,公司要求维修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尽可能提高收费,这导致消费者在面对维修服务时,往往会被收取高昂的费用。
实例分析:在记者的调查中,一位客户因水龙头没打开导致洗衣机无法进水,师傅上门打开了洗衣机的水龙头,就收费100多元;另一位客户燃气灶没电,更换电池后没拿掉电池帽,师傅给客户更换成本20元左右的点火器,再将电池帽拿掉,就收费250多元。
解决方案:消费者在选择维修服务时,应事先了解维修项目和费用,避免被维修人员的高价收费所蒙骗,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维修平台的监管,规范维修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保水虾仁:违规添加保水剂的健康隐患
晚会还曝光了部分生产厂家在加工水产品时违规、超量添加保水剂的问题,保水剂即食品水分保持剂,常用复合磷酸盐,能保持虾仁的水分、提升口感和延长保质期,但部分企业却用保水剂来“给虾增重”,导致虾仁磷酸盐含量严重超标。
实例分析:央视记者发现,湛江尚方舟食品有限公司的虾仁磷酸盐添加量达到30‰,浸泡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保水率高达20%,在连云港鲜知肴食品有限公司和连云港渔趣多食品有限公司,记者发现这些添加了保水剂的虾仁成品外包装上并不作任何标注,成分表仅标明虾仁和水。
解决方案:消费者在购买虾仁等水产品时,应仔细查看产品标签和成分表,避免购买添加了过量保水剂的产品,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水产品加工企业的监管,确保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要求。
其他乱象:电子签高利贷、窃取隐私、骚扰电话等
除了上述四大乱象外,“3·15”晚会还曝光了电子签高利贷、窃取个人隐私、骚扰电话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实例分析:在借贷宝、人人信等电子签平台上,一些放款人通过高利贷和暴力催收手段谋取暴利;在云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绿信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获客软件通过爬虫技术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在智优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外呼公司,AI智能机器人被用来拨打骚扰电话进行营销。
解决方案:消费者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应保持警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相关企业和平台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共安全。
“3·15”晚会曝光的九大行业乱象再次敲响了消费者权益的警钟,作为消费者,我们应提高警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作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相关企业和平台的监管力度,确保市场秩序和公共安全;作为媒体和公众,应积极参与监督,共同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们才能共同营造一个诚信、安全、和谐的消费环境。